给 WordPress 加上简单的 Gtalk 状态显示

大家可能注意到博客右边的 “用服通知” 增加了我们 Gmail/Gtalk 的状态信息,方便我们的 VPS 用户随时了解我们的在线状态以便提供及时的服务响应。本来想找个 WordPress 插件完成这个简单功能,在网上搜到一个 “GTalk Status to WordPress” 插件,解开一看有点夸张,3个文件加起来1200多行程序,有点 overkill 了,VPSee 只想显示 Gtalk 的基本状态信息,在线还是离线,就一句话的功能。

首先到 http://www.google.com/talk/service/badge/New 页面定制一个 Gtalk chatback badge,如果想偷懒直接用 Google 生成的 HTML 代码嵌到自己的 WordPress 就可以了,就有了一个可显示状态的插件,问题是这个 Gtalk 插件还能聊天,我们只是想显示在线的状态而已,不需要聊天功能。

gtalk chatback badge

把 Google 生成的那段 HTML 代码取出来,只取一部分:

iframe src="需要截取的部分&w=300&h=18" frameborder="0" allowtransparency="true"

然后在 WordPress 的主题文件的适当位置加入下面的 PHP 代码:

// written by vpsee.com
$url = 'http://www.google.com/talk/service/badge/Show?tk=需要截取的部分';
$from_google = file_get_contents($url);
$status = array();
if (preg_match('|img id=\"b\" src=\"/talk/service/resources/([\w]*)|', 
$from_google, $status)) {
    echo $status[1]=='offline'?'离线':'在线';
} else {
    echo 'gtalk error';
}   

嗯,8行代码就搞定,就这么简单。

GoDaddy 计划停止在中国的域名注册服务

今天收到我们一个 VPS 用户的邮件,说他注册了一个 godaddy.com 域名绑定到他的 VPS 的时候发现 ping 域名回应间隔很长,而 ping IP 地址则没有问题,如果用 name.com 解析的话就没问题,问是不是 godaddy 的问题。以往我们注册域名后通常需要等约8到24小时才能完全生效(现在速度加快了),因为新的顶级域名提交到域名组织注册成功后,还需要经过全球根域名服务器 DNS 广播才可以使用,域名服务器是分布式的,需要一级一级通知,这个过程需要几个小时的延迟,并不是实时生效的。我刚开始也以为这位朋友的问题是因为新域名解析的原因,现在不确定和下面这条消息有没有关系。原因是 ping 和 DNS 反向解析问题

晚上回去打开电脑看新闻,被一条消息震了一下,华盛顿邮报报道说,“GoDaddy.com plans to stop registering domain names in China”,这是紧接着第一家响应 Google 的互联网公司,这将会对中国的 hosting 行业产生很大影响。Godaddy 是全球最大的域名注册商和 ICANN 的顶级域名代理服务商,托管了4000多万个域名,其中有 n 多的中国用户都在使用 Godaddy 的域名服务。不知道后续事态怎么发展,正密切关注中⋯⋯

如何使用我们的 VPS 控制面板?

我们在 VPS 升级计划里提供控制面板选项,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 VPS 控制面板供用户启动、重启、关闭、登陆自己的 VPS,查看 VPS 流量等几个有限操作。因为价格和技术原因我们不提供看似强大的商业控制面板,具体原因可以看购买 VPS 的常见问题。我们尽力保持 dom0 运行在一个简洁、干净、安全的环境中,我们的 host 只做 hypervisor,只运行最必要的程序,这样可以节省系统资源并充分应用到正在上面运行的 VPS(domU)虚拟机。

如何登陆和使用我们的控制面板呢?为了安全考虑以及避免精力旺盛的人做 brute force 猜测密码的事情,我们提供一种更安全(可能更麻烦)的登陆控制面板的方式。

首先需要在你机器上生成你的 ssh public key 并发给我们(如果你用的是 Windows,可以用 puttygen 生成 key,用 putty 登陆 ssh 服务器。):

$ ssh-keygen -q -f ~/.ssh/id_rsa -t rsa
Enter passphrase (empty for no passphrase): 
Enter same passphrase again:

$ cat ~/.ssh/id_rsa.pub

然后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尽快发给你一个包含服务器地址、端口号、账号的邮件,收到邮件后你就可以用 ssh 登陆我们的控制面板了(下面的2012 是 SSH 服务器的端口号):

$ ssh -p 2012 vpsuser1@202.X.X.X
Enter passphrase for key '/home/vpsuser1/.ssh/id_rsa':

登陆后界面如下:

vpsee vps shell

解决 Linksys WRT54GL 刷固件问题

周末忙着为大家开通 VPS,谢谢大家的信任,虽然 VPSee 在购买须知里面推荐大家月付的方式付款,但是大家都是选择的两月付或半年付,对一个刚出炉的 VPS provider 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啊~~大家 “抱怨” 流量小主要是因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流量来做备份,经过仔细考虑后我们决定把所有 VPS 流量增加一倍,已经购买的朋友不用担心、我们已经邮件通知了并且你们的 VPS 已经免费升级到了最新的流量,相信你们不会拒绝:)

上周收到一个被损坏的 Linksys WRT54GL,说是硬件都是好的,就是不能刷固件,用电脑连上路由器后不能 ping 通,所以也没办法进入路由器操作界面刷固件。还好,网上关于 Linksys WRT54GL 的资料很多,很容易就找到一篇 The Wrt54g Revival Guide,根据教程把 Linksys WRT54GL 拆开以后找到 flash 芯片,然后找到它的15和16脚线,用一个螺丝刀插在15和16脚线中间(接触一下就可以了),然后接上电源连接网络后就应该可以 ping 通,最后用 tftp 上传固件就可以了:

$ cd Tomato_1_27
$ tftp 192.168.1.1
tftp> bin
tftp> put WRT54G_WRT54GL.bin

Linksys WRT54GL 的内部是这个样子的:

inside linksys wrt54gl

在操作的时候双手腾不出来,没办法自拍,下面的图片直接取自 The Wrt54g Revival Guide

short linksys wrt54gl

Avatar,好看好强大

周末去看了《Avatar》,很强大,感觉更像是一部环保+爱情大片。愚蠢的人类把那棵大树毁掉的时候很让人气愤,是人类该好好反省自己在地球上所作所为的时候了。这几天欧洲普降大雪气温降至历史低位,前天美国加州发生6.5级地震,感觉有点像《2012》的开头,难道气候、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前不久结束的哥本哈根大会的注意么?

Avatar 的特效是由一家新西兰公司 Weta Digital 制作的,从 Processing AVATAR 了解到制作 Avatar 的超级计算机使用了约 4,000 台 HP BL2×220c 刀片服务器,Intel EM64T Xeon 2500 MHz 处理器和 104TB 的内存,刀片服务器通过光纤通道传输数据,数据存储在 BlueArc 和 NetApp 上,网络使用的是 multiple 10-gigabit 连接。目前这台 Weta Digital 的超级计算机排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的第193位,看似不起眼的 Weta Digital 公司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占有7个席位。制作 Avatar 的这台超级计算机采用的是 Linux 操作系统,3D 动画、建模和渲染软件使用的是 Autodesk 公司的 Maya 和 Pixar 公司的 RenderMan.

Weta Digital 数据中心的系统管理员 Paul Gunn 在 Data Center Lessons from AVATAR 中提到虚拟化不是有效提高并行计算能力的唯一方式,像制作 Avatar 电影特效这种需要巨量超负荷计算的任务,虚拟化会导致速度更慢,这也让 VPSee 想到前段时间写的一篇 云计算可以用来替代高性能计算吗? 文中提到的几篇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都显示当前的云计算(以虚拟化的方式)还远没有达到高性能计算(HPC)的要求。

avatar

数据中心的物理遍布图

有朋友来信说对 vpsee.com 上经常提到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所在的地区不熟悉,比如:Dallas TX,Chicago IL,Kansas City, Scranton PA,Portland OR 等,这些都是美国地名,不熟悉是应该的,还有好多人不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贵州、陕西的位置呢。

Datacentermap.com 提供了一个可以方便查看数据中心位置的工具。Datacentermap.com 利用 Google Earth 插件标注了全球65个国家约1500个数据中心的物理位置。从统计来看,美国的数据中心最多,多达728个,其次是德国107个,英国96个,法国70个,整个欧洲加起来才400多个。不过这些数据不是很可靠,都是网友们自行添加、维护的,参考一下无妨。下面这张图就是著名的 The Planet 在 Dallas 的机房所在地:

datacenter map

Merry Christmas & a very happy 2010

merry christmas

旧书柜里的《程序员》

辗转了几个城市后终于回到家,今天打开家里的旧书柜发现了一直都舍不得扔掉的《程序员》杂志。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看这个杂志,记得当时 CSDN 推《程序员》杂志前还推了两期的试刊,《程序员》是当时市面上唯一能买到的程序员专业刊物,虽然那时候网络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内容还不够丰富,不像现在专业博客、网站、圈子这么多,程序员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那时每到月末 VPSee 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买一本《程序员》带着去自习。《程序员》开始的定价是10元,记得那时候我们一年的住宿费也就只有100(后来学校修了800元一年的学生公寓),一年《程序员》比一年住宿费还多。后来坚持看了两年《程序员》就看不下去了,感觉可看的内容越来越少,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网络逐渐发达索取信息的途径多了,经常跟踪一些国外技术博客和网站极大的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一方面觉得《程序员》杂志的质量下降了,或者说定位有点杂,杂志内容更多的偏向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而不是软件技术趋势、内涵、演变、发展。

运营杂志应该属于媒体行业,竞争力非常激烈,除了面对本行业的竞争外,还要面对互联网等新传媒的压力(现在谁还在买杂志看?)。经营一份定位少数群体的技术杂志更是难上加难,曾经的《CSDN开发高手》、《MSDN开发精选》、《程序春秋》都停刊了,现在只有《程序员》和《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还活着。可见办一份符合多数人口味的杂志挺难的,不同程序员的需求、口味、知识层面、兴趣爱好、技术方向都不一样,很难在一份杂志里融合众多口味并且还要保持大家对每期杂志的期待。除了杂志内容以外,办杂志的成本还很高,资深专栏作家的人力成本、编辑成本、图片成本、采访成本、印刷成本、发行成本等,不要期望单靠卖杂志和一点广告就能收回成本。

个人觉得对于技术杂志来说人才是关键,也就是说非常看重主编、专栏作家的功底,如何能敏感挖掘市场、技术趋势,每期都能保证一定量的有深度、原创的文章出来是吸引大家阅读的关键。杂志不需要涉及太多技术细节,杂志的定位和专业书籍不同,程序员当然不能指望通过读杂志就能学到具体技术,杂志定位应该更多的是关注技术而不是教授技术。可以多一些介绍性、启发性的文章,一些技术心得、技术比较,一些对行业、各种技术的深度挖掘、解析、展望等,关注一些技术公司的产品线、可能会对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的产品和技术等。

programmer magazine

大连的软件外包

前几天在大连和几个朋友和前同事聚了聚,都是做软件的自然话题少不了程序员和软件。大连这几年依靠语言和人才优势还有大连市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推进,在软件外包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有个朋友在 SAP,朝鲜族,生来就会韩语和汉语,然后上学学的是日语,大学修了英语并且过了六级,等毕业的时候就会了4门语言。东北在日语和韩语方面的优势是全国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而且东北有很多不错的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源,再加上大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这些都使得大连成为外包产业的领军城市。

很多人觉得做软件外包技术含量低、没前途、薪水低、体力活,VPSee 认为发展外包产业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巨大的外包市场帮助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外包公司就像培训机构一样,把一群群刚出炉、没有实战经验的大学生锻造成一个个编程熟手。中国缺乏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大的外包公司在长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会积累很多大型项目开发的经验和培养出一批项目管理人才(尽管还是有很多程序员质疑自己上司的管理能力)。这些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对中国都是有利的。软件外包的技术核心不在软件,而是在正确的理解客户需求、良好的沟通、大型项目的管理以及随需而变的优质服务。

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人力成本太低,所以单纯发展高科技在中国是投资大收益小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无利可图就不会有商人和投资,没有商业运作就不会成气候。假如我现在要把一本书的内容输入到电脑,一种办法是购买文本识别软件,把书扫描后用文本识别软件把文字识别出来存入文本文档;一种办法是找个人打字,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电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使用盗版软件。在国外,使用盗版软件行不通,请人打字成本非常高,所以一般选择使用文本识别软件或者干脆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人打字,这促使了软件开发商和投资人积极投入到软件研发,开发出更好更准确的识别软件。在中国,首选盗版软件,如果没有盗版可用,雇佣几个人打字也不是很贵,在中国开发一套文本识别软件是没有市场的,软件没市场就没人愿意投资,金钱如果不往这个行业流动就无法带动起一个产业。严格的是说,中国没有软件产业,软件外包不能算软件产业。与软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硬件和互联网产业,这两个产业在中国都发展的很好,现在中国互联网、网游市场很发达,国外的互联网服务、网站几乎打不进来。

外包工作做长了以后程序员就会产生困惑,特别是对自己职业生涯、技术生涯产生疑问,这也是为什么外包企业流动量大的原因。听一个猎头朋友说因为金融危机今年很多外资公司缩减了招聘需求,他现在基本在接其他的活来维持公司运转,等到明年5、6月份左右再重返人力猎头市场。和几个朋友交谈了解到,HP 已经有两年没有涨工资,几个 IBM 朋友打算跳槽,松下的一个部门被撤了,剩下的优质员工被 OKI 吸收了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 OKI 甚至还买了松下剩下的办公桌椅。小日本在控制成本方面很有一套。

提到软件外包就不得不提东软这家公司,现在拥有约2万员工,在大连软件园周围丢一块砖就会砸到一个东软人(或者曾经在东软工作)。东软在东北知名度很高,在程序员眼里不算太好,主要是因为薪水不高,加班没有加班费,不过东软在客户那里口碑还是不错的。东软的办公环境不错,很像大学校园,食堂宿舍都在一个园子里。东软的高流动率为大连的软件外包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现在很多 IBM、HP、OKI、松下、埃森哲等在大连的外资软件企业都可以找到来自东软背景的员工。不夸张的说,在软件园区、数码广场周围吃饭,一桌子10个人可能一半都来自东软或者曾经在东软工作过。不过 VPSee 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东软允许这么高的流动率,高的流动率对公司是不利的,招聘、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很高,自己培养了员工却送给了竞争对手,就像中国培育了大量博士生然后跑到美国给美国做贡献一样,竞争对手反过来用这些员工和东软抢单子。不过东软能活到现在一定不简单,也许东软有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武器吧。我猜测东软正是依靠这种低成本优势把中国制造业的代工模式成功复制到了软件行业。

在大连呆几天后就要去武汉,一个呆了四年就不想再回去的城市,一个换登机牌不排队的城市~~

Google Chrome OS 想干嘛?

在机场转机的时候从网上下了一个 Chrome OS 的 VMware 镜像,很惊讶机场居然没有限制 Wi-Fi 上网的流量和时间。把下载后的镜像解开后直接在 VMware Fusion 下启动,用 Gmail 账号登陆后就可以看到界面了,界面非常类似 Chrome 浏览器。

chrome

玩了玩 Chrome OS 后,谈谈个人对 Chrome OS 的一些想法。表面上看 Google 在同一个市场(上网本、上网终端)推出了两个类似的产品:Android 和 Chrome,注意 Android 也可以移植到上网本上。有人可能会认为同时存在 Android 和 Chrome OS 增加了市场混乱,而且在开发人员眼里增加了开发多平台的难度,多一个平台就多了一套 SDK/API,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Chrome OS 上的一切程序都是 web app,能在浏览器上运行就能在 Chrome OS 上运行,所以不用特别为 Chrome OS 开发应用程序。Chrome OS 就目前看来就是一个浏览器,Chrome OS 有的功能现在任何带浏览器的操作系统都有,显然 Chrome OS 的竞争对手不是现有的 PC 操作系统。考虑到手机的特殊性,Chrome OS 目前也不能替代 Android,竞争对手也不是 Android.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 Google 要推出另一个操作系统?

VPSee 大胆猜测一下,Google 对 Chrome OS 的期望和未来的计划不仅仅是上网本这么简单。Google 的目标是统一通信和网络,使用任何装置都可以上网、打电话、使用 web app,推出 Chrome OS 这一系统是想加速这一转变过程。Google 想依靠自己强大的数据中心和网络建立和提供统一的通信基础设施和网络,把互联网和电话网络连在一起。从用户角度看就是可以通过浏览器使用低廉甚至免费的电话、语音信箱、电话会议等服务。

Google 最近又收购了一家基于 SIP 的 VoIP 公司 Gizmo5,Google 本身拥有基于 XMPP 的 VoIP 软件 Gtalk,并且 Gtalk 的功能包括视频在内都已经被移植到了 Gmail 上,Google 还推了 Google Voice,上个星期还收购了一家手机广告商 AdMob. 可以看出 Google 正在一步一步的把 VoIP 和手机移植到 web app. Chrome OS 现在不能替代 Android 是因为 Chrome OS 不能打电话,如果 Google 推出 web app 并改善 Chrome OS 使得 Chrome OS 能通过 Google Voice 或其他服务访问到全球电话网络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电话、手机了,任何带浏览器的装置,比如:上网本、手机、电脑等各种终端都可以当做电话使用并且在 Google 有一个唯一的电话号码。这个时候受打击的应该是 Nokia 等手机制造商,所以现在手机制造商也在推出类似的上网终端向互联网靠拢,比如 Nokia N900,基于 Maemo 开源平台的 mobile computer.

如果 Chrome OS 能成功的话,那未来将是 web app 的天下,现在一般都在云上部署 web app,计算方式也正在从个人计算向云计算转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云计算这么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