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软件外包

前几天在大连和几个朋友和前同事聚了聚,都是做软件的自然话题少不了程序员和软件。大连这几年依靠语言和人才优势还有大连市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推进,在软件外包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有个朋友在 SAP,朝鲜族,生来就会韩语和汉语,然后上学学的是日语,大学修了英语并且过了六级,等毕业的时候就会了4门语言。东北在日语和韩语方面的优势是全国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而且东北有很多不错的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源,再加上大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这些都使得大连成为外包产业的领军城市。

很多人觉得做软件外包技术含量低、没前途、薪水低、体力活,VPSee 认为发展外包产业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巨大的外包市场帮助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外包公司就像培训机构一样,把一群群刚出炉、没有实战经验的大学生锻造成一个个编程熟手。中国缺乏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大的外包公司在长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会积累很多大型项目开发的经验和培养出一批项目管理人才(尽管还是有很多程序员质疑自己上司的管理能力)。这些经验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对中国都是有利的。软件外包的技术核心不在软件,而是在正确的理解客户需求、良好的沟通、大型项目的管理以及随需而变的优质服务。

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人力成本太低,所以单纯发展高科技在中国是投资大收益小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无利可图就不会有商人和投资,没有商业运作就不会成气候。假如我现在要把一本书的内容输入到电脑,一种办法是购买文本识别软件,把书扫描后用文本识别软件把文字识别出来存入文本文档;一种办法是找个人打字,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电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使用盗版软件。在国外,使用盗版软件行不通,请人打字成本非常高,所以一般选择使用文本识别软件或者干脆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人打字,这促使了软件开发商和投资人积极投入到软件研发,开发出更好更准确的识别软件。在中国,首选盗版软件,如果没有盗版可用,雇佣几个人打字也不是很贵,在中国开发一套文本识别软件是没有市场的,软件没市场就没人愿意投资,金钱如果不往这个行业流动就无法带动起一个产业。严格的是说,中国没有软件产业,软件外包不能算软件产业。与软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硬件和互联网产业,这两个产业在中国都发展的很好,现在中国互联网、网游市场很发达,国外的互联网服务、网站几乎打不进来。

外包工作做长了以后程序员就会产生困惑,特别是对自己职业生涯、技术生涯产生疑问,这也是为什么外包企业流动量大的原因。听一个猎头朋友说因为金融危机今年很多外资公司缩减了招聘需求,他现在基本在接其他的活来维持公司运转,等到明年5、6月份左右再重返人力猎头市场。和几个朋友交谈了解到,HP 已经有两年没有涨工资,几个 IBM 朋友打算跳槽,松下的一个部门被撤了,剩下的优质员工被 OKI 吸收了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 OKI 甚至还买了松下剩下的办公桌椅。小日本在控制成本方面很有一套。

提到软件外包就不得不提东软这家公司,现在拥有约2万员工,在大连软件园周围丢一块砖就会砸到一个东软人(或者曾经在东软工作)。东软在东北知名度很高,在程序员眼里不算太好,主要是因为薪水不高,加班没有加班费,不过东软在客户那里口碑还是不错的。东软的办公环境不错,很像大学校园,食堂宿舍都在一个园子里。东软的高流动率为大连的软件外包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现在很多 IBM、HP、OKI、松下、埃森哲等在大连的外资软件企业都可以找到来自东软背景的员工。不夸张的说,在软件园区、数码广场周围吃饭,一桌子10个人可能一半都来自东软或者曾经在东软工作过。不过 VPSee 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东软允许这么高的流动率,高的流动率对公司是不利的,招聘、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很高,自己培养了员工却送给了竞争对手,就像中国培育了大量博士生然后跑到美国给美国做贡献一样,竞争对手反过来用这些员工和东软抢单子。不过东软能活到现在一定不简单,也许东软有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武器吧。我猜测东软正是依靠这种低成本优势把中国制造业的代工模式成功复制到了软件行业。

在大连呆几天后就要去武汉,一个呆了四年就不想再回去的城市,一个换登机牌不排队的城市~~